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跨域講座 蔡佳珊分享「光電侵農」報導幕後

日期 : 2022-10-24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社科院於10月20日舉辦本學期第二場跨領域研究「Brown Bag Talk」系列講座。Brown Bag Talk是一個利用週間午餐時段舉行的小型系列講座,希望透過輕鬆的用餐會談形式,交流不同領域專業。此次活動也吸引了來自本院包含公行系、地政系、經濟系等各系教授一同參與,並在社科院院長楊婉瑩的主持下,開啟了本場講座的序幕。此次邀請到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蔡佳珊,以「光電侵農」的專題報導為例,淺談專題內容,也介紹「拓荒式調查」的研究過程。

簡報開始蔡佳珊分享了此次專題報導的緣起。當時因為消息指出臺南關田水雉棲息地受到光電板的衝擊,在採訪、調查的過程中,才發現光電設施對於國內農村的衝擊似乎遠比想像嚴重,也促使團隊開啟了一系列的專題報導。由於缺乏資料的緣故,蔡佳珊選擇以最直接的田野調查方式,深入走訪臺南、屏東等多處鄉鎮,以現勘的方式累積建置了上百筆在農地上設置光電板的地理資料。過程中也漸漸發現,光電板滲透的土地不僅農地,甚至其他非農業使用之土地,也遭浮濫設置。久而久之,這些光電板不僅改變景觀,也悄悄改變農村傳統文化。

目前農地種電依據土地使用不同主要可分為四大型態:一、變更使用;二、660平方公尺蔓延;三、都市農地併吞;以及四、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施。而任何一種途經,對於農地來說都可能造成負面的衝擊。其中660平方公尺蔓延是指在非特定農業區土地上只要光電設施面積小於660平方公尺,可以免經申請逕行設置,此途徑也成為國內設置光電設施的首選方案之一。

此外由於中央政府持續推動綠色能源政策,部分地方政府也積極促進農地設置光電設施,大開農村之門的結果已然造成光電設施「反客為主」,原本應以農用為主的土地,多了許多零碎散置的光電設施。許多地主利用土地分割方式,將農地畫為明顯阻礙農業正常使用的畸形土地,以建置更多的光電設置。許多地主也在高租金利益的驅使下不再出租土地,形成光電板在農村驅逐農民的扭曲現象。

座談中蔡佳珊也提到許多積極推動光電設施的縣市政府其實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考量。從誘因來看種電的收益遠遠超出農作使用,對於經濟產值較低的農業大縣,利用種電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求之不得。但她也引用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生態系服務價值數據,農地對於環境資源所產生的綠色價值,一畝田有500萬產值,農地農用所產生的總體價值並不亞於設置光電板。然而因為綠色價值如同外部效益,對於地主本身種電收益的實質收入遠高於農業使用,因此仍吸引大量地主投入種電的行列。

蔡佳珊結語時強調支持發展綠電,但是想像中的農電共生是光電板架設在農舍屋頂上,用電大戶的工廠屋頂也應該廣設光電板,她也簡介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相關的保護政策,凸顯維護農地完整的重要性。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分享時提到若沒有實質誘因,或在經濟衡量上種電明顯優於農作時,其實很難阻止地主將農地轉用。因此政府介入似乎有其必要,或許透過補助等方式,可以縮小種電與種田在收益上的巨大差異。

午餐時間雖短,但主講人分享精彩的報導,呈現國內農地因光電設施所面臨的困境,也激發各領域專業的教授熱絡討論。也希望突顯缺乏大量數據的情況下,如何透過現地調查方式收集足夠的證據。並促使各領域專業者思考如何將手工式的資料蒐集,透過科技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

Brown Bag Talk不僅是一場講座,更是連結社科院、其他學院跨領域的交流平臺,與會所有來賓不僅為聆聽者,更是講座組成的重要角色。透過跨領域參與,激盪出不同於某一專業領域呈現的單面向成果,而是所有領域雜糅其中,完成這一場獨一無二的Brown Bag Talk。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