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八年深耕 地政系邀林右昌談重塑基隆光榮與自信

日期 : 2022-03-24 單位 : 地政系
【地政系訊】
「全球國際城市的新視野」系列講座係由本校地政學系主辦,社會科學學院、地政學系系友會、華南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指導、支持,活動第四場於本(3)月23日邀請基隆市市長林右昌蒞臨分享。

林右昌首先以自己求學期間的故事作為開場,同是規劃科系背景出身的林市長,在1990年代就讀臺大城鄉所時,便開始對跨國城市的比較研究感興趣。「如今社會媒體用同個標準衡量每個城市,是否合適?」他向學生們拋出問題,並以基隆為例,將演講拉開序幕。

林右昌指出,上任之初的基隆市曾經是自殺率、離婚率及失業率等三高之冠,也被票選為全臺最不快樂、不幸福的城市。不僅如此,他上任前基隆市債臺高築,但在他上任後,負債比率逐年從47.37%降低至29%。

林右昌坦言基隆市府從未進行組織改造,猶如一臺老爺車,過冗的區公所、戶政事務所,甚至學校,讓基隆多出許多行政人員。在先天與後天上的重重阻礙下,一座城市該如何重塑光榮與自信?他認為應該要突破政府體制與官僚慣性的障礙。例如縣市合併議題,他便不以政治方式思考,而是以一千萬人口的尺度,進行市政治理與城市規劃。

「一個核心兩個翅膀,河谷廊帶串連首都」林右昌觀察世界各大城市交通便捷之關鍵,在於捷運系統的完善。在地理環境上,目前北五堵至南港高鐵僅需13分鐘,若能搭配基隆捷運,將能拉近城際距離。他解釋臺鐵捷運化多年來無法執行,一部分問題在於兩者企業組織與運行邏輯全然不同,但更大的問題在於「臺北的盲腸」──七堵到樹林段。這段範圍必須提供更多元的路線,運載人與貨物,而南港至板橋則是全面地下化,兩者介接上的障礙使得班次無法有效提升。也因此基隆需要一個符合現代及地方的捷運系統。

林右昌也介紹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他苦笑說這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原因在於該用地95%面積屬於鐵路、海港、海軍軍方等國產署管轄土地,而基隆市府實際擁有的土地面積不到5%。他直言雖然應該是屬於行政院層級的計畫,但基隆市無法再等待了。協調各機關不易,他一方面活用都市計畫的執行權,一方面保證港公司權益,於是得以順利持續推動。

除了硬體改造再生,基隆市也注重歷史與文化的永存。「大基隆歷史場景整合再現計畫」即一改平常城市規劃對文化的忽視,由文化部門與文資作為核心價值進行規劃。在提升市民快樂與幸福感上,林右昌提出了正濱漁港色彩計畫,將都市設計納入思考,考量基隆氣候濕冷,因此規劃溫暖色系色彩。無心插柳柳成蔭,此舉使得該地成為熱門打卡景點。如今該地漁村生活照舊,並沒有被全然觀光化,民眾也開始自主監督港邊與街道整潔,這裡不再是髒亂惡臭的海港。

林右昌也就基隆河谷廊帶的整體開發,以及基隆港轉型侃侃而談。基隆河谷廊帶的整體開發,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下,最後解編了約一百多公頃的「假山坡地」。而基隆港也逐步從服務「貨物」轉為服務「人」。

林右昌直言國家需要宏觀的政策,並以社宅政策為例,他再三強調政府應該就各地不同的現實環境條件,進行整體且宏觀的目標設定。「誰說臺北的社會住宅,只能蓋在臺北市?」他相信這是整個大臺北都會區的共同議題,需要靠國家摒除政治歧見,進行有力的規劃與推行,而狹隘的地域主義不利於城際接合。他點出應該基於TOD的概念,將社會住宅蓋在交通節點周邊,藉以一舉解決居住與交通的問題。

演講的最後,林右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思維來看待事情,做出最合適的決策。他也為地政系學生們指出在學校及職場上應努力的方向,他認為無論是領導人或規劃者,都要具備整合不同專業的能力,以及規劃未來的想像力,而領導者尤須在專業及領導統御之上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

找對問題,準備好答案,對症下藥!基隆市的華麗轉身,讓眾人看到「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本次演講為地政系與社科院學生們,提供了城市治理的方法論,結合實務與理論,實為珍貴。

此次與會的基隆市地政處處長蘇昱彰也是地政系友,許久沒回到政大,在演講後有感而發,他表示:「應打破原有傳統式的地政系(原法學士)拘泥的想法,單就不動產規劃或開發一項,是需要很多知識及智慧的結合。有關不動產相關的事務(例如:地盡其利而言)包羅萬象,是各種知識總合,也會隨時間軸及人的價值認知不斷的轉變。」他也由衷地認爲地政學系此次系列講座,正可以給學生更多提升視野看世界的契機,畢業後入職場時有更多機會及競爭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