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30 Refocusing Asia講座 中國監控體制過去、現在與未來

日期 : 2024-03-20 單位 : 亞太博
【亞太博訊】
作為一個具有強大監控體系的國家,中國的監控方式一直備受國際關注,尤其在進入AI時代後,其監控系統與技術的發展,更成為全球討論的焦點之一。為深入探索與研究中國監控體系的建構與演化,社會科學學院特舉辦專題講座,邀請美國政治學家、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系教授裴敏欣,並由社科院副院長兼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劉曉鵬主持,玉山學者何漢理教授引言,與師生講述中國監控體制的發展與運作。

裴敏欣是中國政治經濟、比較政治、中美關係及環太平洋地區研究的專家,其對於中國監控體系的研究著重於該體系之技術、法律與社會影響。他在研究裡揭示了中國監控方式的多層面性,並對該特徵提出了相應的分析與見解,對於理解其監控體系的運作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對其人民的監控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代毛澤東鎮壓反革命運動與對「四類分子(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的打壓,透過給特定族群佩戴帶有侮辱性標誌、限制言談與行動、殘暴的處罰等方式保持對民眾的有效監視,逐步奠定中國監控體系的基礎制度。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相信廣泛的監控勝於一時的鎮壓,使得中國監控體制迎來了全面性的擴張與現代化。

「維穩」是中國全面發展監控體系的重要核心目標,隨著監控設備的升級、監控部署範圍的擴大,這套「防患於未然」的系統,除了建構起一張無所不在的監控「天網」,亦催生出龐大的監控設備產業鏈。裴敏欣除了對中國監控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探討中國監控法律與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亦透過大量數據收集與專業分析,推估中國秘密警察或特務人員的數量佔比。他發現中國並不像前蘇聯及東歐國家有為數眾多的警察及特務,而是透過大量信息員(線民)串聯成緊密的網格,輔以人臉辨識、大數據分析等科技的發展,讓大規模監控成爲可能,建築起中國細密而龐大的網格化社會監控系統。

經濟蓬勃發展常帶來社會的自由化及民主化,對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來說,社會經濟的變革與國家對其人民的監控能力間存在著一種競爭關係。裴敏欣深入剖析了中國政府,如何通過法律手段與監控技術對個人隱私、權利和自由的影響,不僅擴展與會者對中國監控體系的認識,也為全球監控治理和監控技術對社會、個人的影響等議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瀏覽數: